评建处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督导 > 正文
2017—2018学年长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18-12-27
目   录
学校概况...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一)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2
(二)系部设置、学科门类与专业设置... 2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3
(四)本科生源质量... 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4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4
(二)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4
(三)教学经费投入... 4
(四)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 5
(五)图书资料和校园网... 5
(六)校舍、运动场所设施... 5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5
(一)专业建设... 5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8
(三)实践教学... 9
(四)教学改革... 10
(五)创新创业教育... 12
(六)教学管理... 13
四、专业培养能力... 14
(一)培养目标... 14
(二)人才培养模式... 18
(三)立德树人... 20
(四)学风管理... 21
五、教学质量监控... 21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1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2
(三)监控组织机构健全、责任明确... 22
(四)质量监控制度有效运行,严格执行质量标准... 23
(五)建立了自我评估制度,有计划地开展系级教学及教学管理评估... 23
(六)建立信息收集与反馈制度,加强对教学质量常态监控... 23
(七)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 23
六、教学效果... 24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4
(二)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情况... 24
(三)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 25
(四)就业与升学... 26
(五)体育美育... 27
(六)校内外评价... 29
七、办学特色... 29
(一)继续打造师范教育这一传统品牌,做精做优师范类专业教育... 29
(二)设置与培育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29
(三)围绕太行山(上党)地域文化研究做文章... 30
(四)啦啦操培训与推广... 30
八、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31
(一)学校占地面积与教学基础设施... 31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31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水平... 32
(四)专业建设与专业特色... 32
(五)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3
 

长 治 学 院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学校概况

长治学院(ChangZhi University)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上党古城─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关山伟固、文明久远、山河壮美、神韵飞扬,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称号。
我校现有在职教职工695人,专任教师55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72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80人,外籍教师3人;有省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师德标兵等20余名;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60余人为我院兼职、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14个教学系(部),设有文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九个学科,包括经济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秘书学、英语、翻译、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生物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生态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商务英语等36个本科专业。
学校设有太行山生态与环境研究所、太行山生态与旅游研究中心、方言研究所、上党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书画研究所等11个研究机构,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课程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中心)。
学校设有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全国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考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建有各类实验室147个,建有上党文物陈列馆(收藏有3000余件上党地区的珍贵文物)、海洋标本馆(藏有500多种3000余份海洋标本)、动物标本馆(藏有1065种10000余份动物标本)和植物标本馆(藏有1409种10000余份植物标本);中文数据库6个(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等);藏有较珍贵的大型文献资料:《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四部丛刊》、《申报》等。
面向“十三五”,长治学院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能力为本、重在应用”为改革突破口,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推动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变革,努力构建能体现时代特点、区域特色的转型发展新模式,全面实施学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2016年学校制订了《长治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规划,“十三五”时期我校的总体目标是: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科学利用教学资源,到2020年力争实现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显著转变,实现由外延拓展向内涵发展的根本转变,把我校建成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中有重要影响力的、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为我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办学定位:以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努力建设地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

(二)系部设置、学科门类与专业设置

学校设有中文系、法律与经济学系、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外语系、数学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化学系、计算机系、电子信息与物理系、音乐舞蹈系、美术系、体育系、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教育系等14个教学系(部)。
学校现有36个本科专业,3个专业方向,涵盖了理学、工学、管理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经济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目前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工学专业4个占11.11%、理学专业10个占27.78%、文学专业6个占16.67%、法学专业2个占5.56%、经济学专业1个占2.78%、管理学专业4个占11.11%、教育学专业3个占8.33%、历史学专业1个占2.78%、艺术学专业5个占13.89%。目前学校拥有师范专业16个,非师范专业20个,见表1-1。

1-1  长治学院本科专业(方向)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所属单位名称

专设置年份

授予学位门类

招生状态

是否新专业

是否师范专业
1 汉语言文学 中文系 2004 文学 在招
2 秘书学 中文系 2005 文学 停招
3 新闻学 中文系 2007 文学 在招
4 法学 法律与经济学系 2005 法学 在招
5 经济学 法律与经济学系 2007 经济学 在招
6 财务管理 法律与经济学系 2017 管理学 在招
7 英语 外语系 2004 文学 在招
8 商务英语 外语系 2018 文学 在招
9 翻译 外语系 2016 文学 在招
10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系 2004 理学 在招
11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系 2006 理学 间招
12 应用统计学 数学系 2016 理学 在招
13 物理学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 2005 理学 在招
14 教育技术学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 2006 教育学 停招
1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 2007 理学 在招
16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 2016 理学 在招
17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2004 理学 在招
18 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2006 工学 在招
19 环境生态工程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2018 工学 在招
2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 2005 理学 间招
21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计算机系 2018 工学 在招
22 网络工程 计算机系 2006 工学 在招
23 音乐学 音乐舞蹈系 2006 艺术学 在招
24 舞蹈学 音乐舞蹈系 2006 艺术学 在招
25 舞蹈表演 音乐舞蹈系 2006 艺术学 在招
26 体育教育 体育系 2005 教育学 在招
27 美术学 美术系 2006 艺术学 在招
28 视觉传达设计 美术系 2007 艺术学 在招
29 历史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 2005 历史学 在招
30 公共事业管理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 2006 管理学 停招
31 旅游管理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 2006 管理学 在招
32 酒店管理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 2017 管理学 在招
33 化学 化学系 2004 理学 在招
34 化学生物学 化学系 2007 理学 在招
35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 2004 法学 在招
36 学前教育 教育系 2012 教育学 在招
37 英语(经贸英语方向) 外语系 2004 文学 在招
3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技术方向) 计算机系 2005 理学 停招
39 体育教育(体育表演方向) 体育系 2005 教育学 停招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截止2018年9月30日,学校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2599人。

(四)本科生源质量

我校2018年普通本科、专升本、对口升学招生计划3471人,录取3467人,入学报到3367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计划2930人,招生专业31个,实际录取2924人,生源来自17个省市自治区,2018级新生实际报到3367人,报到率97.12%。其中本省统招录取2966人,本省文科当年录取平均分数为491分,理科当年录取平均分数为447分,分别较省内文科批次最低控制线和理科批次最低控制线高出15分和30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目前我校共有教职工695人,教师555人,外聘教师76人,折合在校生人数12609.2人。2017—2018学年,部分教师访学进修等原因,导致部分教师一个学年没有任课。此外还有102名行政兼教学人员实际任课,实际生师比为21.23:1,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按教育部统计口径,专任教师453人,按折合学生数12,609.2计算,生师比为26.16:1。专任教师中,教授20名,占专任教师的4.42%,副教授111人,占专任教师的24.5%;博士研究生56人,占专任教师的12.36%,硕士研究生350人,占专任教师的77.26%;3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85%;“双师型”教师6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4.79%。学校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7人,具有高级职称11人,所占比例为29.7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4人,所占比例为91.89%。

(二)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2017—2018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47,占总课程门数的38.7%;课程门次数为1,045,占开课总门次的31.34%。
学校共有教授28名,为本科生授课比例达80%。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7,占总课程门数的5.8%;课程门次数为138,占开课总门次的4.14%。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03,占总课程门数的34.89%;课程门次数为913,占开课总门次的27.38%。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90,占总课程门数的33.77%;课程门次数为882,占开课总门次的26.45%。
本学年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5.47%。学校不断加大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和教学运行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改善教学条件,满足本科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在资金使用方面,优先保障本科教学投入,每年教学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确保了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17年,学校计划内教育事业经费总额为21511.98万元,其中,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为414.02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86.55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103.11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062.68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68.72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81.87元。学校持续加大对本科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实习经费、实验经费、学生活动经费等方面的投入,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1600.2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199.83元。2017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3.16万元,新增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为0.11%。生均仪器设备值及新增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了国家办学条件的要求。
教学实验仪器设备6,420台(套),合计总值8612.51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00台(套),总值4378.15万元,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6838.58元。

(五)图书资料和校园网

1. 图书资料建设及利用

学校建有南北校区图书馆,建筑总面积为20823平方米,阅览座位近3536个;共有馆藏纸质图书116.17万册,生均纸质图书92.13册;2017年新增纸质图书48927册;建有电子资源数据库13个,电子图书154万册。

2. 校园网络资源建设及利用

建成了覆盖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用房、学生公寓的校园网络。校园主干网带宽10000M,出口带宽5010M,网络接入信息点数 4893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16.36GB。校园网络设有教务网络管理、招生就业管理、数字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平台。

(六)校舍、运动场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337343.30 m2、生均26.79 m2,教学行政用房面积99159.02 m2、生均7.87 m2,学生宿舍面积76664.16 m2、生均6.09 m2;学校设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格教室等各种功能齐备的教室,为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空间。学校运动场所总面积43246 m2,生均3.43 m2,现有篮球训练馆1座,标准田径场2个,还有室外篮球场、乒乓球场、乒乓球、排球训练室、健身与健美操训练室等,学生活动场所及相关设施基本满足了学校的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以应用学科为主,文、理等支撑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形成了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框架,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有机融合、规模适度的专业布局。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3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5人,所占比例为67.57%,获得博士学位的11人,所占比例为29.73%。

1.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和行业特点,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需求,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稳步拓展专业领域,设置新专业。2017—2018学年,学校成功申报了商务英语、环境生态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新专业,并于2018年秋季实现招生。根据学校已有学科基础、重点发展领域和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地方经济产业链的需求,建立有效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对于连续3年招生、就业等排名较低的专业,采取隔年招生或暂停招生。

2. 加强专业建设力度,注重特色专业的培育

目前学校有2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校级重点扶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4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其中历史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专业又被遴选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舞蹈学、网络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遴选为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专业被遴选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试点专业,生物科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3. 对接地方主导产业,构建“三群一链”专业集群

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要求,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服务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战略需求以及与我省重点发展领域密切相关、社会需求较大、人才紧缺的应用型专业申报,着力构建“三群一链”专业集群。即:(1)打造为地方主导产业和产业基础人才服务的专业集群:依托化学生物学、生物技术、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集群。(2)打造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专业集群:依托法学、经济学、财务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翻译、商务英语、应用统计学等专业集群。(3)打造为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服务的卓越教师专业集群: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音乐学、舞蹈学、体育教育、美术学、历史学、学前教育等师范类专业集群。(4)打造为地方文化产业服务的专业链:依托视觉传达设计、新闻学等专业集群。

4. 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逐步修订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优化结构、精简内容、突出实践与能力、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努力构建符合学校发展定位、体现办学特色和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实践课程学分、选修课程学分情况见表3-1。
 
3-1  各专业实践课程学分、选修课程学分一览表

专业名称

总学分

实践课程学分

选修课程学分

实践课程学分比例%

选修课程学分比例%
汉语言文学 169.5 51 34 30.09 20.06
秘书学 164.5 49 27 29.79 16.41
新闻学 164.5 49.5 31 30.09 18.84
法学 164.5 64 32 38.91 19.45
经济学 164.5 58.5 31 35.56 18.84
财务管理 164.5 62.5 36 37.99 21.88
思想政治教育 170.5 45.5 39 26.69 22.87
信息与计算科学 174.5 56 25 32.09 14.33
数学与应用数学 177.5 57 25 32.11 14.08
应用统计学 168.5 59.5 36 35.31 21.36
物理学 180 45 22 25.00 12.22
教育技术学 179.5 57 41 31.75 22.8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174.5 54 42 30.95 24.07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74.5 54 39 30.95 22.35
化学 180 61 51 33.89 28.33
化学生物学 173 52 46 30.06 26.59
生物科学 180 62 47 34.44 26.11
生物技术 174.5 58 35 33.24 20.06
环境生态工程 174.5 56 41 32.09 23.5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75 68 35 38.86 20.00
网络工程 175 64.5 35 36.86 20.00
英语 172 47.5 42 27.62 24.42
翻译 170 45.5 45 26.76 26.47
商务英语 170 46.5 39 27.35 22.94
学前教育 173 52.5 39.5 30.35 22.83
音乐学 167.5 46.5 38 27.76 22.69
舞蹈学 173.5 54.5 32 31.41 18.44
舞蹈表演 164.5 74.5 29 45.29 17.63
美术学 179.5 47.5 35 26.46 19.50
视觉传达 175 49 36 28.00 20.57
体育教育 178.5 47 51 26.33 28.57
历史学 169.5 37 65 21.83 38.35
旅游管理 165 66.5 71.5 40.30 43.33
酒店管理 165 48.5 70.5 29.39 42.73
公共事业管理 168.5 38 41 22.55 24.33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75 63 35 36.00 20.00
 

5.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权重,各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或学时)数占总学分(或学时)数的比例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要求。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为30.61%、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为32.91%,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为14周。学校将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纳入培养方案,设立了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学分,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技能训练、科技活动、人文艺术教育活动、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参与科技、文化、卫生等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1. 明确目标,有计划、分步骤推进课程建设

在抓好校级优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努力形成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体系。学校制定了《长治学院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实施暂行办法》,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与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课程建设;同时还制定了《长治学院优秀课程评选方案》、《长治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学校现有校级优秀课程87门,校级精品课程14门,其中有4门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及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 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重视选修课程建设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学校制定了《长治学院关于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明确了选修课的开设和修读要求。2017—2018学年全校开设的课程总门数达到1155门,3334门次。其中公共选修课程86门,116门网课,理工类选修课占22.78%;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占58.89%;艺术体育类选修课占18.33%。

3. 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

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技能大大提高,2018年计算机系教师侯慧玲和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教师李珊在山西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分别荣获工科组和思政课组二等奖,取得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学校举办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有18名教师在教学竞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确保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激励广大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2017年,我校教师共承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项,其中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7项、校级项目17项。2017年教师共承担科学研究项目4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项、省级科学研究项目36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科研论文方面,自然科学类论文中,SCI收录文章10篇、其中1区收录2篇;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有29篇学术论文被核心期刊以上水平杂志收录,其中CSSCI收录2篇;出版专著8部;主编教材4部。

4. 科学选用教材,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学校制定了《长治学院教材管理办法》、《长治学院教材建设实施办法》,严格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用精品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两课”课程严格按国家要求选用“马工程” 重点教材,确保选用教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迅速、应用性强的课程,使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教材比例应达到课程所用教材的60%以上;在专业基础课中原则上要求使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积极鼓励教师编写紧跟科技进步、瞄准先进水平、反映区域特色和学院特点的优秀教材。2017年,学校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4部。

5. 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学校通过自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开放精品课程网站,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018年评选出16门校级网络课程。

(三)实践教学

为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制定了《长治学院实践课程教学管理暂行规定》,强调各专业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各类集中教学实践环节的周数累计必须在40周以上,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位置。

1. 实验教学

学校加大实验条件建设,目前学校有教学实验室、实训场所147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中心)7个。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发,使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达到80%以上;全面推行实验室开放,加强对学生自主实验的指导,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效果较好。现有实验专兼职教师174名、实验技术及管理人员37名,其中高级职称47名、中级职称85名。实验、实训场所及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

2. 实习实训

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学校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61个,其中教育实习基地81个,专业实习基地80个。
加强对实习实训的指导与考核。在实习准备阶段,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教学全过程的指导,做到有问题及时改正,为实习打好基础。在正式实习阶段,指导教师对于学生自习辅导、批改作业、练习写教案、试讲等环节全过程参与。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及上课前的全部准备工作及实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考核。

3. 社会实践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有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与学生社团活动平台,包括科技、文艺、公益、体育、人文社会等71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成员达9986人。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平台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和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

4.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学校制定了《长治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规程》,在课题遴选、开题、研究、设计或撰写、中期检查、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环节作了具体要求,并提出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引进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毕业论文(设计)需全部通过“维普论文检测系统”检验通过后方可参加答辩。学校注重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严把质量关。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上实行学校、系(部)、教研室、指导教师层层负责、分级管理。学校每年组织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对各系部的毕业论文个环节进行抽查。
2018年,我校各系(部)对2018届毕业论文(设计)归档资料等进行自查,学校逐一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并随机抽取了85篇论文,其中中文系9篇,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9篇,法律与经济学系7篇,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3篇,美术系5篇,体育系6篇,外语系8篇,数学系6篇,电子信息与物理系8篇,生物科学与技术系5篇,化学系5篇,计算机系5篇,教育系4篇,音乐舞蹈系5篇。没有发现指导教师和学生关于学术论文作假的行为。选题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注重与实践结合,2018届毕业生共完成毕业论文(设计)3271份,有1576篇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生产、科研和教学实际,比例为48.18%。共评出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63篇。我校共有419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35.08%,学校还聘请了2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8.39人。

(四)教学改革

1. 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晋政办发〔2017〕173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出台了《长治学院关于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实施方案》(长学院字〔2018〕16号)。2018年4月,我校启动首批本科专业调整工作,完成了60 %以上的优化调整专业任务,停招了3个专业(教育技术学、公共事业管理、秘书学);减招了3个专业方向(经贸英语方向、体育表演方向、软件技术方向);间招了2个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年来,我校新增设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生态工程、商务英语”等5个本科专业。2017—2018年,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先后被评为山西省优势特色专业。2018年全面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加强特色专业、重点专业、重点扶持建设专业的建设力度,为实现学校转型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规范与完善教学大纲。学校制定了编制教学大纲规范和要求,2017年,学校对本科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与完善,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框架、知识点、实践内容、作业要求、考试要求、评价标准等。
(2)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鼓励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崇尚真理、追求卓越。继续开展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兴趣,大幅度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3)改进学习评价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多样化。学校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积极探索学习评价方式改革。除沿用传统闭卷、开卷考试方式外,还采用撰写课程论文、口试、实验操作、上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调研报告、读书报告、学习笔记以及若干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3. 课程改革

我校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地方实际,制定了《长治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目前我校确定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古代史(山西故事)》、《法理学》、《文学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门课程。这5门课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并自2018年9月以来顺利进入课堂。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要自觉地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自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式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课程既要紧扣时代发展又要回应学生关切,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这就要求必须创新教学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巧妙地把思政教育的精髓要义融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的。

4. 教育教学研究

2017—2018学年,我校教师共承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9项,其中省级教学改革研究指令性课题1项,一般项目5项,思政专项1项,校级项目22项。完成相关教改项目结项工作,其中省级教改结题3项,校级结题17项。2017年,评选出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得山西省高校教学成果奖5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五)创新创业教育

1. 创新创业课程

我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并列入必修课,出台了网络课程建设及学分认定办法,推动混合式课堂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在筹备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目前我院还没有编写创新创业教育校本教材,还尚未建立适合本校学生层次特点和学科专业特色的案例库。

2. 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我院新建立了东山国际双创实训基地,有“行知”古村落保护工作室、咿呀咿旅游咨询工作室、多维科普吧3个项目入驻。通过创业政策的宣传和创业课程的开设,增强了同学们的创业意识,在学院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创业团队,如计算机系丁泽宇等老师带领的机器人项目团队;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曹敏同学开办的“三味书屋”课外辅导机构,受到家长好评。美术系与山西优逸客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展开校企合作。合作期间,参加优逸客实训的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求职应聘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2017年美术系继续开展了与山西优逸客科技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又有33多名学生到优逸客进行UI设计实训。美术系将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办学内涵,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
2018年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充分发挥我院学生优势,不断参与各种创业创新竞赛,并调动全校师生积极性,鼓励教师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如“创青春”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荣获集体银奖,另获得单项银奖1项,单项铜奖4项的好成绩。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张敏同学获得省赛二等奖;计算机系王金珏同学、法律与经济学系庄定鹏同学、化学系高欢杰同学、计算机系李外姓同学分别获得省赛三等奖;外语系宋怡静同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宁梓鑫同学、计算机系赵亮同学分别获得省赛优秀奖。
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工作。2018年我校有2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校级项目14个,见表3-2。
 
3-2  2018年度长治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类型

负责人姓名

人数

指导教师
1 经堂教育在回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以长治回族为例 创新训练项目 翟文静 5 马健宏
2 基于旅客体验的山西省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思考 创新训练项目 王政翔 5 王维胜
3 基于LSCAT-transmate翻译技术平台的上党旅游文化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创建 创新训练项目 刘诗琪 5 刘满芸
4 长治道地药材潞党参主要害虫潜在分布区预测与评估 创新训练项目 于成龙 5 侯沁文
5 新型MDM2-p53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结肠癌活性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高欢杰 5 吴林韬
6 长治古村落旅游大数据分析平台 创新训练项目 赵亮 5 李秀峰
7 人体姿态校准系统 创新训练项目 徐锦浩 4 连玮
8 微传播时代校园媒体发展模式创新--以山西省高校为例 创新训练项目 高晓凯 5 武海凤
9 抗战时期黎城县红色村落的空间分布与职能分工 创新训练项目 李亚丽 5 赵艳霞
10 拉曼光谱技术对中药的检测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马建琴 5 逯美红
11 长治柴胡提取物诱导肺癌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赵培超 5 胡建燃
12 本科生参与动物标本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训练项目 王富鑫 5 刘瑞祥
13 龙丹生血颗粒工艺、质量标准及药效学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高鑫 5 胡晓琴
14 过渡金属簇多酸盐的设计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的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靳慧琴 5 苏峰
15 物流机器人 创新训练项目 李文楷 5 王新龙
16 基于Android的长治学院掌上校园助手的设计与实现 创新训练项目 王晓吉 5 王中
17 上党古戏台遗存状况调查 创新训练项目 郭宇昕洋 5 王建弼
18 农村精准扶贫对象的人文关怀研究--以长治部分贫困县为例 创新训练项目 秦椿媚 5 刘芳
19 长治市小微企业法律服务探析 创新训练项目 张鹏飞 5 普金霞
20 上党地区旅游景点简介“汉译英”调查分析—基于跨文化意识视角 创新训练项目 李帆 5 张朝阳
21 中国文化元素在儿童英语读物的内容设置与开发 创新训练项目 林浩森 5 光彩虹
22 基于分数阶微分系统的传染病模型和生态学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数据可视化分析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牛晓东 5 王春
23 “双创”背景下小学物理科普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创新训练项目 翟 玉 5 王艳
24 “云之翼”五重唱组合的筹建与运作 创新训练项目 郝钰堃 5 祁璠
25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实现非生源地就业分析及对策 创新训练项目 伍海涛 4 尚艳
26 浊漳河流域佛寺的时空演变 创新训练项目 宋雁飞 5 朱文广
 
 

(六)教学管理

管理是基础,质量是根本。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要质量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按照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教育教学全程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思路,保证了教学运行的平稳有序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1. 教学管理队伍

(1)学校现有教学管理人员53人,其中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9人,校级教学管理人员包括分管教学的副院长1人、教务处等部门共18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所占比例为31.58%;硕士及以上学位14人,所占比例为73.68%。系(部)教学管理人员44人;包括系主任、教学副主任、教学秘书等,其中高级职称23人,所占比例为52.27%;硕士及以上学位35人,所占比例为79.55%。教学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
(2)学校历来注重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管理质量和工作作风建设,始终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从提高服务质量出发,提出了“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服务理念,以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采取举办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外出学习考察、组织专题研讨会等形式,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质量;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教学管理实际开展教学管理改革与研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2017年,教学管理人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发表教学研究类论文16篇。

2. 规章制度

(1)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基本规范、完备。学校为建立与保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围绕“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教学改革研究与管理、实验与实践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及评价管理”等环节进行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与修订了《长治学院教学工作管理条例》、《长治学院教学工作校系两级管理制度》和《长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运行条例》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2)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执行严格,教学运行状况良好。在课堂教学环节,根据《长治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的要求,通过听课、评课、查阅教学大纲与教学进度表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过程管理;在实验教学与实习环节,根据《长治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和《长治学院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管理办法》的要求,通过审核实验教学大纲、实习方案,检查实验报告、实习总结等形式对实验、实习进行监督与管理;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根据《长治学院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规程》的要求,通过抽查选题、中期检查、评选优秀论文等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与管理;在考试考核环节,严格执行《长治学院考试管理工作规定》、《长治学院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与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在命题审查、考核方式、考试过程、监考教师职责、考生行为、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对各教学环节中违反教学管理制度的行为均按规定作出严肃处理。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培养目标

根据长治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行四年一大调,两年一微调的原则,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进行修订。修订依据教育部专业规范与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

1. 坚持立德树人

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产教融合

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切实开展校企(地)合作、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地)协同育人模式,努力探索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有机结合的校企(地)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和健全“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制定学生从业所需的专业能力要求及其培养措施和认证评价办法,切实将多渠道、全方面、全过程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落到实处。

3. 坚持能力为本

尊重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培养能力为本,以社会工作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导向,按岗位的需求,基础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专业认证和行业认证等各类认证为指导,紧扣各类认证标准,按认证要求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每个专业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学资源特点,深化“方案”改革与创新,探索和实施多元化(分类分型)培养,在学生的科学素养、科研能力、岗位技能、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等方面形成一系(部)一专业一特色。

4. 坚持分类指导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素质要求和服务面向的不同,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特色发展合理定位,分类指导。根据学生发展要求,提倡各专业开展分大类培养、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因用施教,培养层次分明、特色鲜明、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方案”制定客观实际,根据发展规划和现有资源情况,确保“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使理念和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见表4-1。
 
4-1  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名称 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或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文秘、编辑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秘书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秘书职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能够在政府、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秘书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新闻学 本专业根据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新闻传播学及其相关应用技能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的技能,具有思辩与创新意识,能够在新闻、广告与其它组织传播部门,以及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互联网企业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制作人与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法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法学思维与实务操作能力,能够在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行政机关、法律服务机构、社区管理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素质、具有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法治人才。
经济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基本理论、经济分析方法,具有,能够从事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经济学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备经济学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在在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业务操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财务管理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财务、金融管理及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通晓公司理财实务,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既能在中小学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党务政务管理、文秘等工作的地方性、应用型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 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扎实的数学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中小城镇的数学教师岗位,从事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数学与应用数学 培养适应地方基础教育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技能以及本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理念,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数学运用能力,能够运用数学、信息技术学和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科技、教育、企业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用统计学 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经济、金融、保险精算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具有熟练地使用统计软件的技术和较强的实践创新和适应能力,能够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从事统计分析、风险管理、保险精算、以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物理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物理学、基础教育、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和一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能够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或在物理学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育技术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教与学的环境和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具备从事中学技术课程的教学、教育媒体使用与维护、教学软件开发和教育信息化等工作的能力,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能够在学校、教育机构、电化教育机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电视台、相关企业和行业,从事教学、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教学培训设计、企业培训设计,教育装备规划维护与管理、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与管理、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创作、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教育电子出版物编辑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电子产品设计能力、较好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能够在信息科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系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光电系统设计能力、较好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能够在应用光学、光电子技术、光纤通信、光电显示、光电检测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科技开发与应用、运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化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具备基本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胜任中学教学和管理工作,或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化学生物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化学与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化学与相关生物学实验技能和一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开发的综合能力;能在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医药、材料、化工、环保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生物科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前沿知识,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在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在高中从事生物类教学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生物技术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生物技术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生物技术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现代农业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环境生态工程 本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以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煤化工污染生态修复为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于国家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与环境生态学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能够在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育技术手段,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计算机应用软件和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能够在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计算机教学、培训、应用系统开发与设计、运行与维护的高素质双师型人才。
网络工程 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和通信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维护管理、安全保障和应用开发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与维护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部署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英语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熟悉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比较宽广的文化知识,能够在各类初、中等学校进行英语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翻译 本专业培养具有合格的政治觉悟、扎实的英汉双语语言与文化知识、较强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口笔译能力,具有较高的翻译综合素质、能胜任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一般或中等难度的口译、笔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的应用型英语口笔译专业人才。
商务英语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本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掌握对外贸易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能够在进出口贸易第一线工作,熟练外贸业务或从事涉外企业文秘工作,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前教育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够在托幼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保教、研究、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音乐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音乐学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或社会其它行业,从事音乐教学、编辑、评论、管理和研究工作或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舞蹈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学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或社会其他行业,从事在舞蹈教学、编辑、评论、管理和研究工作或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舞蹈表演 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
美术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文化艺术素养、专门技艺、创新精神与创业知识,能在相关领域从事创作、研究、教学和应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系统掌握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从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实训出发,响应国家教育政策,能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美术教学能力、专业研究拓展能力、创新精神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培养具备艺术创作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当代文化艺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创新型人才。
视觉传达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视觉传达设计理论和专业素养,研究和掌握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理念与技术表现能力,能够在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教学、制作管理等工作领域,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岗位类型)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体育教育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体育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体育教育教学及训练竞赛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和社会体育领域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历史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历史教学和研究能力,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从事文博、档案、地方志、宣传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旅游管理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质,具备较强旅游行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在高星级酒店、旅行社、现代服务行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策划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酒店管理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熟悉现代酒店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具备较强酒店行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酒店业、现代服务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等相关机构从事酒店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管理及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够在基层县乡党政机关、城市街道社区、城乡企事业单位、城乡社会团体等从事管理、策划、协调、评估及宣传和政策分析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本专业适应“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需求,面向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具备计算思维、工程理念和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数学、网络、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系统掌握大数据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领域中的问题,能在金融、人工智能及互联网公司、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等部门从事大数据分析管理、开发和设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思路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提出了“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工作要求,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围绕一个目标——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保持个性相结合,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融合两项计划——融合专业培养计划和素质拓展计划,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素质拓展要素、在素质拓展中延伸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三类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四种能力——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就业创业及社会适应能力;大力加强五种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与校际合作教育平台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017年,美术系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研究中心”引进校园,积极开展了晋东南地区彩塑、壁画研究,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2018年10月,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与北京市计算中心签约了深度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共同搭建“太行山药用植物与特色昆虫资源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从而促进国际组学领域研究成果与技术在药用植物与特色昆虫资源研究工作中的转化应用和发展。计算机系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与省内外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教学合作;化学系和法律与经济学系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中文系开展了应用型写作人才的培养探索;数学系、电子信息与物理系以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平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德育育人教学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他教学单位也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 产学研合作教育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大背景下,我校始终坚持底蕴、品质、特色、声誉优先的内涵发展道路,加大标志性成果引导与培育,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的合作办学形式,持续增强成果转化能力。出台了《长治学院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系部加强与地方、与行业(企业)沟通的力度,明确本学科专业对地方的服务域、贡献点,提升服务能力。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与长治市澳中旅等公司达成了专业人才定点培养的意向。中文系新闻学专业聘请长治电视台、长治日报社等单位的专家到校任课,并且与这些单位建立了稳定的见习与实习基地等等。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师则同振东集团合作,进行微生物肥料预防地力衰退提升潞党参品质的研究,电子信息与物理系在洛阳牡丹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2017年,我校多系部合作的驻东山国际大学生双创基本落成并正式启动。该基地举办了多场校企业对接的活动。11月12日,长治市委书记席小军来到双创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计算机系开发的机器人、人体姿势识别系统给予了充分肯定。
目前,我校按照“找需求,抓对接,建基地,促服务”的发展思路,瞄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主动服务、合作共赢中拓宽科研路径,以求我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在各级平台的推动下,我校已经在太行山区生态环境研究、上党地区药用植物研究、生态修复、太行革命根据地、地方政治与区域治理以及乡村文明建设与“三农问题”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这些都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了校际、校内、校地协同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地方创新驱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省科技厅振东专项项目的成功申报体现了我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产学协同的道路的实践,切实落实了高校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的要求。

3. 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教育初见成效

2017年我校出台了《关于长治学院学术交流活动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化了我校学术交流活动。2018年,我校先后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应邀来我校访问讲学,大大开阔了教师和学生们的视野,提升了校园学术氛围。2018年5月14日,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Moore, John两位博士来我院进行短期讲学。在学校支持下,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到国内外名校进行访学进修已经常态化。其中,2017年8—12月,李雷东一行三人赴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访问;2018年7—8月,外语系郭佳等九人赴美国参加“外语教师工作坊”;2018年7—8月,化学系王志军、苏峰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刘瑞祥、任嘉红、雷海英、白变霞等老师先后出国参加了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同年“生态学”重点学科支持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晋婷婷、化学教师吴林韬去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
近两年来,我校先后与美国贝亚利桑那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6所大学签订了互换教师和留学生协议,为师资培养、学生交换、访问学者等领域搭建了良好平台。截至目前,我校已与澳大利亚教育联盟、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施坦尼劳斯分校、印度夏尔达大学、马来西亚世纪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美国伯米吉州立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科技管理信息学院、马来西亚北方大学等18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并与马来亚大学启动了交换留学生项目。组织短期交换学习、夏令营、冬令营等项目,使我校学生海外交流学习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外交流方式趋于多样化。近52名师生(其中教师26人、学生26人)先后赴马来亚大学、美国东北州立大学、美国伯米吉州立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交流学习。另外,有4名符合国家外专外教资质的海外人才到我校从事教学工作,有6名海外高层次客座教授来校举办学术讲座。

4. 创新创业教育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我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地方性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稳步推进产教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实基础、重应用、强素质、能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根据各级管理部门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并将其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按要求开齐开足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网络课程,供学生自主修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和通识教育课程、专识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三个平台相结合,贯穿专业培养全过程;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就业观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三)立德树人

学校党委将2018年确定为“作风建设年”“学科建设年”。学校在第七次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正确方向,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个环节,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实现师德一票否决制,划定师德底线和红线,严格师德规范,坚决惩处违反师德行为。

(四)学风管理

根据《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的通知》(长学党字〔2018〕31号)文件精神,2018年开展以“四加强  四提升”为主题的“作风建设年”活动,下大力气狠抓干部、教师、职工、学生个方面作风建设。并针对学风出台了《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实施方案》,严格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要求,辅导员入住公寓值班制度和科级以上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宿舍制度。
严格学生管理。一是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学生奖励工作办法、奖学金评定办法、国家奖助学金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学分制教学管理及后勤管理等各项服务学生的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将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情况纳入学生素质测评和评优评先、推荐入党、评审奖助学金、申报课题及创业项目等工作中,杜绝学生无故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对考试作弊和抄袭论文、作业等现象要严肃处理,实行 “一票否决”。
发挥“两个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学生党员干部的组织带动作用,调动学风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与督促作用,调动广大教师抓学习、促学锋的积极性。
抓好“三个阵地”。一是课堂阵地,二是宿舍阵地,三是考场阵地。
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强化教育,突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报告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奠定基础。二是优化管理。优化学生工作细节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创建良好学习秩序。三是资助帮扶。完善家庭困难、心里困惑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体系。四是表彰奖励,表彰在学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励广大同学努力学习。
开展“五项活动”。一是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二是开展“树优良学风,展班级风采”活动。三是结合专业开展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四是开展励志教育。五是建立家校联系平台。

五、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营造宽松、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都是为教学这个中心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党政领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真正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生活的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旋转。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 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校领导坚持将教学工作作为各阶段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届党代会、教代会和每两年一次的教学工作会议的核心主题,加强规划与落实,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问题。坚持校级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校级领导每人每学期到联系单位进行专题调研,专题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课时,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自督导教学。每学期走访学生宿舍4次,了解学生需求。亲自带队巡考,严抓考风考纪。

2. 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1)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全校师生围绕学校转型发展、落实立德树人、学科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深化校政企合作、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研讨,并且出台一系列文件,要求学校各项工作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中心,逐步建立健全学校统一领导、教职工全员参与、学生自我教育、行业企业和兄弟院校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全校服务人才培养的良好格局。
(2)出台教学激励政策。评选校级教学名师、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对教研论文、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的教师予以奖励。每年评选先进教学单位5个,先进个人44名,并将这些奖励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起到了鼓励教学先进的作用。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把评估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评估,制定了《长治学院系级教学管理评估方案》,成立了校内评估专家组,按照系级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从制度管理、教学管理、专业队伍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科研管理等五个方面,对系级教学及教学管理进行定期评估。同时还对重点建设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进行专项验收评估。通过校内自我评估查找存在问题,然后进行整改,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校对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了梳理,废除了6个、修订了13个、制定了10个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务处和教学评估与督导中心组织开展了实验(实训)室安全检查、新进教师教案检查、试卷检查、毕业论文检查等各种专项检查;教学督导委员会开展了各系(部)学年教学管理评估及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等,使学校日常教学督导不断线,实现了教学督导工作的常态化。

(三)监控组织机构健全、责任明确

学校建立了校、系(部)两级质量监控队伍。校级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由院长领导,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直接负责人,主持全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直接机构。教学评估与督导中心在分管副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各系(部)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由系主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学生管理人员组成,负责校、系(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在系(部)的落实与实施。

(四)质量监控制度有效运行,严格执行质量标准

学校制定了校领导和教学督导专家、中层干部和教学管理人员、同行教师组成的三级听课与评课制度,校系(部)两级领导每学期均有明确的听课、评课节次标准。重视常规教学检查,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常年听课评课,学校还建立了激励机制,将专家评教、教师评教、学生评教的结果与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晋升职称及评奖挂钩,强化质量意识。

(五)建立了自我评估制度,有计划地开展系级教学及教学管理评估

学校把评估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评估,制定了《长治学院系级教学管理评估方案》,成立了校内评估专家组,按照系级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从制度管理、教学管理、专业队伍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科研管理等五个方面,对系级教学及教学管理进行定期评估。同时还对重点建设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进行专项验收评估。通过校内自我评估查找存在问题,然后进行整改,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建立信息收集与反馈制度,加强对教学质量常态监控

在教学过程监控中,及时收集第一手教学信息,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分析。以听课、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反馈信息、学生评教等为主要手段,以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平台、个别谈话、座谈会、教学工作例会、信息员会议等为相关信息反馈通道,有效地开展了教学质量监控,对教学及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七)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

学校紧盯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学习三个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逐步完善了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和整改的操作方式。
1. 教学初期检查。一是对教学秩序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师生到课率、教材到位情况和教学资源准备情况。二是对近三年新引进教师开学初进行教案检查。
2. 教学中期检查,重点检查教学计划和进度执行、试卷及考试规范、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环节进行检查。
3. 听课。一是继续坚持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系(部)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听课活动,深入教学单位调研教师上课情况,解决教学问题,服务于教师授课。二是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三是督导委员会听课。
4. 学期末检查,重点进行考试工作巡查。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对14个系(部)上学期试卷和毕业论文资料进行检查,以书面和集中反馈的形式将整改任务下达各单位。
5. 每年组织完成各系(部)教学管理的评估工作,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各系(部)。
6. 加大了信息搜集反馈和新生问卷调查。学校建立信息员查课制度,及时反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2017年10月,开展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等工作。5月和11月,组织各系(部)召开师生座谈会、梳理了涉及教学、学生、后勤管理等意见,提供给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整改。
7. 学校以迎接教育部审核评估为契机,谋划启动了迎接2019年教育部审核评估工作。研制《长治学院审核评估方案》,确立了以“六大体系建设、38项核心任务,128具体工作任务”框架体系。

六、教学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为了解学生学习的满意程度和教师的授课情况,作为教学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每学年第二学期开展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工作,学生参评率达91%以上。2017—2018学年度,学校利用问卷开展了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对全校二、三年级开展调查,总体学生满意度为90.14%左右,其中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86.54%。学生对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总体满意度为89.03%。对校内实践环节的设置与组织总体满意度为90.15%。学生对校外实习环节的组织与实施总体满意度为89.58%。上述数据表明学生总体学习满意度良好,学校教学环节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借助于学生反馈数据,学校获得了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第一手材料,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提升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情况

2018届毕业生应毕业3281人,实际毕业3278人,结业3人,毕业率99.91%。授予学士学位学生3275人,学位授予率为99.82%。各专业应届本科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见表6-1。
 
6-1  2018届毕业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

系(部)

专业名称

应届毕业
人数

实际毕业
人数

毕业率(%)

授予学位人数

学位授予率(%)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 170 170 100 170 100
秘书学 54 54 100 54 100
新闻学 53 53 100 53 100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 历史学 53 52 98.11 52 98.11
旅游管理 157 157 100 157 100
公共事业管理 108 108 100 108 100
法律与经济学系 经济学 107 106 99.07 106 99.07
法学 147 147 100 147 100
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 思想政治教育 105 105 100 105 100
美术系 美术学 157 157 100 157 100
美术学(专升本) 51 51 100 51 100
视觉传达设计 108 108 100 108 100
体育系 体育教育 157 157 100 157 100
体育教育(专升本) 38 38 100 38 100
外语系 英语 248 248 100 247 99.6
英语(专升本) 38 38 100 38 100
数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 158 158 100 158 100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升本) 49 49 100 49 100
信息与计算科学 101 101 100 101 100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 物理学 101 101 100 100 99.0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102 102 100 102 100
教育技术学 103 103 100 103 100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生物技术 45 45 100 45 100
生物科学 96 96 100 96 100
化学系 化学 97 97 100 97 100
化学生物学 43 42 97.67 41 95.35
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9 149 100 149 100
网络工程 100 100 100 100 100
教育系 学前教育 106 106 100 106 100
学前教育(专升本) 51 51 100 51 100
音乐舞蹈系 音乐学 107 107 100 107 100
音乐学(专升本) 40 40 100 40 100
舞蹈学 98 98 100 98 100
舞蹈表演 35 35 100 35 100
总计 3332 3278 99.91 3326 99.82

(三)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

学校重视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教务处和基础教育研究所坚持每年组织“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极大促进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2017年,在“第三届山西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经过激烈角逐,我院数学系王泽南获得数学科目的一等奖、化学系薛瑾、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马锋、体育系董紫天和电子信息与物理系郝鹏燕四位同学分别获得化学、政治、体育、物理科目的三等奖。
学校不断拓展实践教学渠道,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专业基本技能的提高。2017—2018学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28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22项,省部级74项。本科生创新活动、技能竞赛获奖31项。大学生文艺、体育获奖229项,其中国家级47项,省部级182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9篇,2018届毕业生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62.30%,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11.80%。
学校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积极鼓励不同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及技能的认证考试。相关系(部)开展了导游资格培训、司法考试培训、会计师、速录师、公务员考试培训等多种职业能力培训和创业教育活动。2018年,教师资格、导游资格、国家二级裁判员资格、文秘资格、司法资格考试通过率在稳步上升,这些事实说明了我校毕业生具有从事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基本能力。

(四)就业与升学

就业工作实施 “一把手”工程。建立了“机构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管理保障和服务保障”的就业质量保障体系。各项就业工作措施得力,效果较好,学生认可度较高。

1. 就业率

2017年,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一些行业和单位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有关部门和各系攻坚克难,齐心协力,圆满完成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0.08%,高于山西省70%的平均就业率水平。各专业应届本科毕业初次就业率见表6-2。
2018届3278名毕业生去向分别为出国出境2人,国有企业32人,政府机构1人,事业单位2人,中等初等教育单位8人,部队7人,升学556人,西部计划10人,灵活就业1938人。

2. 就业质量

升学率、出国率和教育行业就业的比例继续上升。学校积极引导毕业生由被动的工作需求者向主动的职业创造者转变,鼓励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发挥专业优势、选择基层,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寻求良好的发展机会。

3. 硕士研究生考取率

2018年,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人文社科及理工类平均为21.84%、音体美4.19%。

6-2  2018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专业名称

出国
出境

国有
企业

机关

合同

其他
企业

其他事业单位

中等初等教育单位

升学

西部
计划

预征
入伍

生源其他灵活

未就业

总计

就业率
电子信息科学
与技术
  1   3 1     14   1 63 19 102 81.37%
教育技术学   1         1 21     56 24 103 76.70%
物理学       2       36 2   49 12 101 88.12%
法学   1     1     10 1   101 33 147 77.55%
经济学   7   1 1     2     74 21 106 80.19%
化学       11       45     30 11 97 88.66%
化学生物学       5       14     21 2 42 95.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   1       22     88 34 149 77.18%
网络工程   4           15     62 19 100 81.00%
学前教育       4       9     113 31 157 80.25%

公共事业管理
      4       20 3   64 17 108 84.26%
历史学   1           12     24 15 52 71.15%
旅游管理   4   8 1   4 7   1 100 32 157 79.62%
美术学       2       3     82 70 157 55.41%
视觉传达设计   1           2   1 81 23 108 78.70%
生物技术       3       20     18 4 45 91.11%
生物科学       6 1     48     24 17 96 82.29%

数学与应用数学
      2       69     114 22 207 89.37%

信息与计算科学
  3   6   1 1 9     50 31 101 69.31%

思想政治教育
              72     24 9 105 91.43%
体育教育       1 1     22   2 132 37 195 81.03%
英语   1   2       52     185 46 286 83.92%
舞蹈表演           1   2     22 10 35 71.43%
舞蹈学     1           2 2 67 26 98 73.47%
音乐学 1 1   1     1 1 2   124 16 147 89.12%
汉语言文学 1 3   1     1 16     85 63 170 62.94%
秘书学               7     41 6 54 88.89%
新闻学               6     44 3 53 94.34%
总计 2 32 1 63 6 2 8 556 10 7 1938 653 3278 80.08%
 
 

(五)体育美育

1.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学校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17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为85.80%,具体情况见表6-3。
学校定期举行田径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性体育训练与比赛。
6-3  2017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系(部) 专业名称 人数 通过人数 达标率%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 627 512 81.7
秘书学 253 209 82.6
新闻学 339 285 84.1
法律与经济学系 法学 584 434 74.3
经济学 401 330 82.3
财务管理 47 41 87.2
外语系 英语 806 746 92.6
翻译 82 62 75.6
数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 657 592 90.1
信息与计算科学 344 289 84.0
应用统计学 98 91 92.9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 物理学 363 326 89.8
教育技术学 291 261 89.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384 348 90.6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89 79 88.8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生物科学 458 417 91.0
生物技术 180 169 93.9
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90 436 89.0
网络工程 496 434 87.5
音乐舞蹈系 音乐学 416 328 78.8
舞蹈学 410 403 98.3
舞蹈表演 92 89 96.7
体育系 体育教育 701 695 99.1
美术系 美术学 460 325 70.7
视觉传达设计 485 329 67.8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 历史学 353 268 75.9
公共事业管理 394 293 74.4
旅游管理 326 276 84.7
酒店管理 47 45 95.7
化学系 化学 381 328 86.1
化学生物学 189 176 93.1
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 思想政治教育 405 343 84.7
教育系 学前教育 533 493 92.5
合计 12181 10452 85.8
 

2.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校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公共任意性选修课中设置了《中国民间音乐赏析》、《书法》、《体型与健美》与《影视艺术欣赏》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六)校内外评价

1. 师生评价

学校始终重视评教评学活动。从历年的学生评教结果看,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能力水平和教师的敬业态度、课堂教学效果等满意程度较高,教学评价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从教师方面来看,近年来随着我校教师队伍数量不断扩大,师资素质和结构逐步改善,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增多,教师的科研水平、教研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学生的学风和进取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刻苦钻研,学风优良,教师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满意率较高。

2. 社会评价

学校声誉较好,新生报到率保持稳定。我校属于第二批本科B类招生单位,升本以来,学校已培养了近2.4万名普通本科毕业生,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目前,学校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招生,每年录取人数在3000人左右,招生规模相对稳定,2016年新生报到率为96.85%,2017年新生报到率为97.45%,2018年新生报到率为97.12%,三年平均达到97.14%。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认可度和满意率较高。学校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交流服务,不定期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组织校友联谊、毕业生回访等活动。依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访谈,毕业生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在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抽样调查结果中显示,毕业生普遍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招聘签约等环节表示满意;用人单位也普遍表示学校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对学生的“知识更新与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等方面满意度均超过90%,有97%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整体质量在教育行业中较高,具有很好的社会声誉。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满意度为94%。

七、办学特色

(一)继续打造师范教育这一传统品牌,做精做优师范类专业教育

在加强学生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教育实习,着重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在办好本科师范类专业教育的同时,学校积极为地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

(二)设置与培育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学校从调整专业结构和建设特色专业入手,培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的专业。根据山西省旅游、经济社会、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先后设置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商务英语、环境生态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提高了学校专业结构布局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度。

(三)围绕太行山(上党)地域文化研究做文章

从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求入手,成立了方言研究所、上党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书法研究所、太行山生态与环境研究所、赵树理研究所、比较政治与地方治理研究所、数据安全与密码技术研究所、科普研究所、计算机视觉研究所等10个研究机构,对上党地区的区域文化、自然环境、历史渊源进行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如学校教师的“长治地区煤化工废水中吡啶降解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降解特性分析”、“上党传统音乐的曲牌整理与分析研究”、“上党地区赛社文化的考察与研究”、“自然灾害视野下的晋东南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内生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诱导杨树抗病性及其机制”、“文献所见山西方言词汇历时演变研究”等省级、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太行山生态环境保护、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四)啦啦操培训与推广

长治学院啦啦队成立于2002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现场体育展示入围赛中,成功入围“北京奥运会现场体育展示团队”。到目前为止,通过推广啦啦操的规定套路的培训,我们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啦啦操发展现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对啦啦操套路的学习热情,使啦啦操得到更好的普及和推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取得了丰硕教学成果,在全国高校啦啦操比赛处于领先地位,为学院挣得了较高的荣誉。所有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63项国家级一等奖,147项省级一等奖,在特步啦啦操比赛、CUBA啦啦操等比赛中,击败了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院、哈尔滨体院等专业代表队,成为近几年中国高校明星啦啦操队。通过比赛,宣传了山西、宣传了长治,宣传了长治学院,使长治学院这样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走出了山西,走向全国,为学校夺得了荣誉。
自编了舞蹈啦啦操套路、技巧啦啦操套路,编排的这些套路在全国各类啦啦操比赛中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为地方和甚至全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啦啦操教练员。在项目的推广培训中,我们不仅注重学生训练能力,还关注学生的教学能力,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培养他们音乐编辑、舞蹈编排、团队组织等能力,现在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机构从事健美操工作的教练有30多名,他们训练的代表队在全国比赛都有不俗的表现。经过啦啦操的培训与推广,啦啦操项目成果丰硕,推动了山西啦啦操运动的发展,使啦啦操项目在山西蓬勃发展,得到了山西省体育局、长治市体育局、山西健美、健美操协会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此外,大力发展培训基地,在省内外建立了“内蒙古达拉特旗第七中学”、“长治市十二中”、“阳光现代艺术学校”等10多所啦啦操教学培训基地。计划今年完成五个基地建设,初步意向已经签订,使培训基地和地方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推动山西体育事业的发展。

八、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学校占地面积与教学基础设施

1. 问题与不足

(1)学校占地面积严重不足,办学空间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目前,学校占地面积只有500余亩,且分为南北两个校区,校园生均面积不足。
(2)实验室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校园网络建设薄弱,信息化水平较低。

2. 原因分析

(1)学校办学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经费筹集和自我积累能力较弱。
(2)校园网络及网络资源建设经费投入较少,网络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3. 改进措施

(1)积极与长治市政府沟通协调,争取办学空间。
(2)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教学条件持续优化。
(3)多方位筹措办学经费,切实保障教学工作。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1. 问题与不足

(1)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设计和实践。
(2)学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强调,缺乏导向性的政策和措施,制度和机制尚未健全,开放办学力度不够。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识不强,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未被调动起来。
(3)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显得单一、深度与广度不够。

2. 原因分析

(1)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出的新课题,既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探索。
(2)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3)学校服务社会能力有限,导致企业对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

3. 改进措施

(1)进一步研究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度。
(2)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增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效。
(3)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水平

1. 问题与不足

(1)教师数量不达标,结构不尽合理。
(2)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缺乏。
(3)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
(4)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存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水平与办学层次及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不相适应的问题,表现在对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意识不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认识模糊,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不明确,对课程内涵的把握不深入、不透彻。

2. 原因分析

(1)教师增长速度没有跟上专业和招生规模增长速度,一是引进教师受现行高等学校编制政策的制约,学校没有编制自主权所致。
(2)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教师比例偏高,是因为升本后为满足教学急需,学校在短时期内大量引进青年教师导致;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是因为老教师学历层次较低,适应现代社会的科研能力受限,青年教师需要一个积累过程,部分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又较大,这些因素导致教师的科研成果薄弱,影响了职称晋升;从学缘结构来看,是因为引进重点、名牌大学的人才到校工作的难度较大所致。
(3)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平台和渠道还不丰富,企业接纳教师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也不尽人意。
(4)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难度较大。
(5)学校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认识不完全到位,对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研究学习不够透彻,教育教学观念没有完全适应现代教育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认识较为模糊,许多教师缺乏行业历练。

3. 改进措施

(1)积极开展人才引进与教师补充工作。
(2)加大教师参加高水平培训、学习、进修的覆盖面。
(3)完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科研平台。
(4)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专业建设与专业特色

1. 问题与不足

(1)专业设置与长治市乃至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匹配不够。
(2)专业特色不够鲜明。
(3)一些专业的综合实力不强。

2. 原因分析

(1)专业设置受传统的“闭门办学”模式制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
(2)对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思路还不够清晰,培养模式改革起步较晚。
(3)办学经费渠道单一,经费投入不足,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有限,导致与地方产业结合较紧的新建专业起步艰难,发展滞后,内涵建设尤显不足。

3. 改进措施

(1)转变观念,真正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2)建立机制,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3)突出重点,培育专业特色。

(五)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问题与不足

(1)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比较薄弱,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与完善。

2. 原因分析

(1)受学校编制的限制,教学专职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教学管理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现代教育思想和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缺少对教学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2)部分教师和干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认识与把握不到位,质量意识不强。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环节多,研究、探索和实践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2)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3)加强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上一篇: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工作总结
下一篇: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试卷检查情况总结

主页    |     部门概况    |     评估动态    |     通知公告    |     教学评估    |     政策文件    |     教学督导    |     学生评教    |     资料下载    |